逆风前行的“抗风者”

    为国内财险市场“老三家”之一,中国太保产险在过去6年多时间里绘就一条深度转型的曲线。面对改革阵痛,自上而下毫不动摇,“第一年剜疮止血、第二年活血化瘀、第三年通经活络”,追求价值转型的步伐铿锵有力。

    执着等来了丰收。中国太保产险不仅扭亏为盈,综合成本率迎头赶上,在总保费增速、非车险占比等折射业绩含金量的多项指标上跑到前列;就连经营模式亦脱胎换骨——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渠道为中心,再到如今以客户为中心,已成为同业对标的新风向标。

    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坦言,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产险业“有效益、可持续、精细化”的底层经营逻辑始终未变。遵循这个逻辑,将坚定长期主义,实现从数字对标转向能力对标,打造品质过硬、增长有力的高质量发展标杆。

    刀刃向内找问题 深挖根源调结构

    这两年来,在不少行业交流的场合,监管及同业人士都会提及中国太保产险的成功转型。始于2015年的这次转型,让中国太保产险调整了结构,非车险业务年均保费复合增长率达29%,成为推动公司业务发展的绝对主力;承保利润扭亏为盈,且在行业整体亏损的情况下保持盈利并持续改善,保费增速与成本“双优”于行业整体水平。

    但当年这场转型的由来与个中曲折,却并不为多数人所知。前期在发展策略、风险选择、理赔管控等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始在2014年度集中爆发。中国太保产险基层机构造假案频发,综合成本率直线上升,保费增速与承保利润彼时均跌入低谷。

    内外部形势夹击之下,中国太保产险内部达成“转型”共识。

    临危受命的“救火队长”顾越,甫一上任即制定了“三年三步走”计划,即第一年实现盈利,第二年与行业看齐,第三年缩小与主要同业差距。内部更通俗的解读是,“第一年剜疮止血,第二年活血化瘀,第三年通经活络”。

    彼时占比超过70%的车险业务,成为剜疮止血的重点。顾越说:“那个时候,我们发现,之前经营中遇到的很多困难,根源在于业务品质管控、基础管理不足。比如,基础管理薄弱造成很多车险理赔案件涉嫌做假,即所谓舞弊案件,对产险公司而言,这是毒瘤,必须剜掉。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强化基础管理和打击假赔案。”

    顾越清楚地记得,他上任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打假工作会。调集全公司专职人员,成立专门打假队伍,确定三个“一律”原则——涉及作假的管理部门负责人,一律问责;涉案的当事人,一律开除;其中涉及违法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

他说,实践中发现,一律开除、一律问责的效果有限,因为很多人会因为碍于情面,而简单处分或表面处分,只有一律移送司法机关才能起到真正的震慑作用。

在顾越看来,刀刃向内找问题要“严、实、细”,找准问题;深挖根源要“敢、质、效”,坚持问题导向。

    “业务品质较差”是彼时拖累中国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持续攀升的主因。因此,中国太保产险当时最主要的动作就是淘汰劣质业务,诸如管理混乱的营运货车险、道德风险较大的部分小企业财产险等,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太保产险业务的品质与模式。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做出转型决定是非常明智的,但那时候压力真的不小。任何改革都会触碰到一些既有利益者。”忆起往昔,顾越直言,过去的业务模式导致部分基层业务员有了惰性,市场化程度不高,转型势必会影响到这些人的既得利益。

    开弓没有回头箭。最终结果证实了战略选择的正确性。通过打假、淘汰劣质业务,中国太保产险得以实现“止血”,在2015年顺利达成了盈利的目标,为后续几年的发展夯实了地基,即活血化淤、通筋活络。辅之以渠道转型变革,同时主动布局开拓农险、个人信用保证险等新产品业务线。

    增长动能转换 非车险占比持续上升

    在整个产险市场竞争加剧、车险监管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凭借车险优化、非车险加速的双轮驱动,中国太保产险去年保费增速达到两位数,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六个百分点以上,也明显高于主要同业;综合成本率也持续向好,明显优于行业水平,与最优同业处于同一水平(截至2020年6月98.3%,较上年同期改善0.3个百分点),足可见其可持续发展基础之扎实。

    这样的成绩单令同业心生羡慕,但这绝非检验中国太保产险六年来转型成效的唯一标尺。

    顾越感慨,转型的最大收获:一是实现了增长动能转换,不再主要依赖车险业务;二是产品及业务作业方式通过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得以完善与升级;三是通过转型创新了客户经营模式,建立了可持续增长机制;四是培育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顺周期还是逆周期,都能够抓住增长机会的能力,唯有长期的客户培育、自我卓越的运营管理以及高效的服务能力,才能随时抓住机遇。

    随着在非车险领域的多年布局,中国太保产险的产品结构趋于多样化、非车险增量贡献逐年提升。已公开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的主要产品增量结构中,健康险、农险、车险分别占25%、22.8%、21.7%,责任险、企业财险分别占14.6%、1.3%。车险在公司整体业务中不断下降,2018年、2019年车险占比分别为74.7%、70.1%,2020年上半年车险占比下降至62.6%。

    “这两年,我们的非车险业务增长速度非常高,其中,农险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0%左右。我们在发展农险业务之初,就确立了双创双领先(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策略,目前在行业拥有了一定影响力。”顾越说。

    未来,非车险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顾越认为,背后有四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内外部的新形势、新环境,蕴藏着非车险相关的广阔空间和无限机遇;二是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非车险业务的需求将保持持续旺盛;三是“十四五”规划对保险有新的期待,健康险、意外险、责任险、农险等新领域业务将呈现更好的发展机遇;四是技术的突破,将极大地提升保险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保障的覆盖面,进而催生出更多的发展机会。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面对新形势、新环境,中国太保产险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业务布局,把握市场机遇,深挖增长潜能,使非车险继续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主要引擎。一是强化风险保障及管理,助力中国制造和创造;二是提升公共治理参与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三是践行企业责任担当,创新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四是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国家战略;五是打造个人生活保险服务圈。

    通过在以上几个方面的持续布局、推进,中国太保产险预计,未来,公司非车险业务有望延续当前的快速发展势头,保费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坚守长期主义 车险仍是“好业务”

    谈及产险行业未来发展,车险综合改革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截至目前,车险综改对中国太保产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影响大概还会持续多久?下一步如何在车险业务领域提质增效?

    对于市场关注的这些问题,顾越并未回避。他认为,过去“一个条款、一个价格”的车险政策红利,本身就不符合市场化发展方向,所以,车险综改是大势所趋。

    但他亦坦言,对于所有经营车险业务的市场主体而言,短期内改革带来的挑战极大。“行业基本上有一个一致判断,即未来车险业务的盈利空间会被压缩,预计对非车险业务占比较小、集约化能力较弱的中小产险公司来说,影响更为明显。”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顾越认为,车险未来依然是一个很好的业务领域。“车险是能带来现金流的业务,作为个人业务,风险亦相对可控。从这几个点来判断,车险依然是产险市场的主要领域,不能忽视这个业务的重要性。”

    虽然车险仍是产险市场的压舱石,但顾越认为,车险经营理念必须顺势而变。“车险市场主体间竞争加剧,综改影响下同业加大市场争夺,客户经营能力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因此,在客户的识别获取,客户需求的挖掘、创新产品开发设计、客户服务资源配置、直通获客渠道建设等方面亟待加强,预计未来车险市场格局或将发生较大变化。”

    新的一年,中国太保提出要做好当期经营业绩的同时推动长期能力建设。作为集团旗下的主舰队,中国太保产险在坚持长期主义这方面,具体有哪些规划?

    顾越告诉记者,中国太保产险2015-2020年经历了困境求生、逆境发展、顺境提升三个阶段,正是坚持贯彻长期主义才取得的丰硕成果。

    “当年我们拟定‘三年三步走’计划,提出‘剜疮止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目标,就是要先解决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加强自身品质管控能力建设,为未来可持续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后来,逆境发展阶段提出‘双优双对标’,就是解决发展问题;顺境提升阶段,提出‘对标一流、看齐先进’,就是解决能力问题,通过渠道建设、创新布局、转型突破等一系列举措,打造自身长期核心竞争能力。”他说。

    成为一家保险百年老店,正是中国太保在上市之初便制定的目标。“我们始终把长期主义作为基本信念,提出成为高质量发展标杆的目标,其核心内涵就是‘有效益、可持续、精细化’。”顾越表示,新的一年,中国太保产险要实现从数字对标转向能力对标,主要从产品经营转向客户经营、单一运作向区域协同、点状集约向全域集约、传统经营向数字经营等维度转型突破,深入挖掘双循环格局和扩大内需战略中涌现的新机遇、新领域的新需求,全面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核,向卓越的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迈进。